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作为支撑经济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当前我国消费市场正处于结构性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呈现出增速放缓但韧性犹存、分化加剧但机遇涌现的复杂特征。消费根本上是由收入与信心决定的,因此,夯实消费基础、提升收入是提振消费的关键。当前,要着力拓宽就业渠道,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要素改革,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构建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提升消费能力。
拓宽就业渠道,夯实居民增收基础。工资性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实现高质量就业是增收的核心路径。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扩大服务业开放、支持民营企业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投资布局,通过提振产业扩大就业,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发展新就业形态,培育电商直播达人、数据分析师、信息模型技术员、工业互联网操作员、健康照护师等新职业。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实施就业人员技能提升工程,通过政府购买、企业共建等方式建立“行业+企业+院校”培训机制,尤其是对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需求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低空经济、工业机器人操作等培训。
激发创业活力,培育增收新动能。个体工商户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是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民生就业和经济韧性。优化创业生态系统,在科创生态圈、创业孵化地等提供“零成本”入驻、“六税两费”减免政策、免息贷款等优惠,着力简化创业流程。激发全民创业活力,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分层分类提供创业支持政策与创业失败救助系统。鼓励乡村创新创业,根据县域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等集群化发展,实现农民多渠道增收。
推动要素改革,激活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增加能够优化收入结构,形成“资产增值—财富效应—消费扩容”的正向循环,切实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通过政策支持稳定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优化上市公司与房地产开发公司质量,发展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等,拓展与优化居民投资渠道。释放农村土地资产流动性,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支持农民通过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农业规模化经营,依托特色产业深化联农带农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帮助农民将资源转化为资产;促进农业保险创新发展与服务水平提升,降低农业经营风险;为中小微企业设立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帮助企业融资。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释放消费潜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等,减轻基本养老保险压力。为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快递员以及零工经济从业者等灵活就业者提供社保、职业伤害保险等保障,明确平台企业对灵活就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险的责任,探索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纳新模式。探索建立适应灵活就业特点的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互助等制度,提供更加全面的劳动保障,降低预防性储蓄,扩大消费。根据居民在生育养育、教育、医疗、住房等的实际成本,进一步扩大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范围,减轻家庭支出负担。
(作者系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24JYB01727成果)
